西遊記
前往現代西方取經的狂想旅程,新中國歌劇的嘗試
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 稱它為「一部狂想的後現代歌劇,充滿著原型意象和古老的象徵」,並且以此為例,證明「台灣的藝術家正在創作全亞洲最大膽的中國藝術」。
《西遊記》的文本是一個複雜的建構,有三個主角,他們都在做一個旅行,這些旅行穿插在《西遊記》的過程中,第一個主角叫孫悟空,從孫悟空的誕生,到他被如來佛關在五指山的片段。第二個主角叫做唐三藏,但他並不是古代去印度取經的玄奘和尚,而是清朝末年前往另一個西方--英美--的第一位中國留學生。第三個主角是現代台北年輕人,一個急著往現代西方--美國--爭取綠卡的人。
三個漫長的旅程在表演形式上也非常多元化,京劇、歌劇和實驗劇的風格,穿插在一個龐大的舞台架構中。在《西遊記》的七幕之中,聶光炎設計出賴聲川心目中的「七站」,而這七個站就是三個主角為尋找最終目標,沿途所經過的地方。
開始在花果山,一個美麗的神話空間,到了第七幕,這個空間已經幻化成為一個核能的廢料廠,人類的所有物體和精神垃圾,在此往下沈到地裡,消失無影。
----(部份內容取自陶慶梅及侯淑儀的《剎那中︰賴聲川的劇場藝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3)
編劇、導演:賴聲川
根據明‧吳承恩「西遊記」之靈感
指揮、作曲:陳建台
演員:
翟化信 飾 孫悟空
李宗球 飾 唐三藏
李立群 飾 阿奘
陳建華 飾 說書人
馬 荃 飾 說書人
丁乃箏 飾 美華
李葭儀 飾 書僮
陸 蘋 飾 須菩提
袁長穗 飾 樵夫
林文俊 飾 站長
黃志生 趙裕賢 邱祥超 王永榮
張長孝 呂永輝 鄒慈愛 飾 猴
胡頌恩 鄭雅麗
鄧安寧 賀四英
徐秀玲 李信鍾
施宏達 廖抱一
魏慶芳 劉貞誠
于善敏 呂智慧
鮑銘琦 張甫仁
李仲明 陳行潔
劉祖菁 張成華 張世彬
Don Gilleland Catherine Diamond
Patrick W. Largent Rhett Farber
Lee Knapp Dana Morgan
演奏:聯合實驗管絃樂團
合唱:師大實驗合唱團
舞台及燈光設計:聶光炎
服裝造型設計:靳萍萍
原創美術:陳朝寶
編舞:羅曼菲
技術指導及舞台監督:詹惠登
佈景繪製:韋捷力
導演特別助理:林麗卿
劇本特別顧問:陳芳英
特別道具製作:施洪福
造型顧問:楊智茵、林雪莉
排演伴奏:郭以道
製作人:國家戲劇院
委託製作:【表演工作坊】
世界首演:12/18/87 台北國家戲劇院
演出:12/18/87-12/23/87 台北國家戲劇院
演出場次:6場
觀賞人次:約 7,800人
一齣富批評性、結構龐大複雜、技巧細膩、充滿對比、意象化美感的「現代戲劇」,它是賴聲川批叛中國西化的意識流露,也是國家戲劇院測試工具,更是賴聲川成長階段的結束,另一個成熟期的開始。
——劉漢盛,"這是一齣什麼面貌的「現代歌劇」,《音樂與音響雜誌》,1988二月號,第176期
《西遊記》當然不是將明‧吳承恩的小說搬上舞台,而是一個被拆散後擴大的東西。像是在當代中國人集體潛意識中,孫悟空當然是某一種「原型」意象,無形中代表著太多無法用言語描述的聯想;而「唐三藏」則蛻變成為清朝末年的書生,往另一個西方----歐美----去「求經」;同時並行有一位叫「阿焋」的,是當代台北人,往我們已熟悉的「西方」去求學。我們的《西遊記》包含了這三個人的旅程。這個「複雜性」來自我們時代的複雜性。在我的感覺裡,我們這個時代中,難以將一個故事從頭說到尾,因為我們的故事有太多「插曲」、太多干擾、太多瑣碎,似乎無關的細節。《西遊記》的劇本和導演概念由此而生。
——賴聲川 “關於《西遊記》的創作",《國家戲劇院開幕特刊》
這是一個任何中國小學生都熟知的故事。可是最近在台北演出的《西遊記》用一種有想像力的方式呈現這個傳統故事。在導演賴聲川和兩百多位角色的演員,以及七十人的樂團詮釋之下,這個古老的明朝故事被轉換成一個狂想的,後現代的歌劇,充滿著原形意象和古老的象徵。原故事中的英雄,就是那位調皮的美猴王,和一位瘋狂地尋找美國護照的二十世紀台北人共用一個舞臺。其中一場戲的背景是一個巨大的佛陀臉孔,臉上畫著咒語是E=MC2。舞臺的兩側各有一位歌者的說書人,一位喝著西洋咖啡,另一位品嘗著中國茶。賴聲川稱他的製作為「中國人腦子中的一次往西方的旅程。」這只是最新的證據顯示台灣正在創造今日亞洲最大膽的中國藝術。
——"新形美猴王︰台灣人正在大膽的融合西洋技巧和中國精神",《美國新聞週刊》,2/29/88
It's an adventure story that practically every Chinese schoolchild knows by heart. But the stage versi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 recently performed in Taipei has put an imaginative new spin on the traditional tale. Directed by Stan Lai and performed by a cast of more than 200 characters with a 70-piece orchestra, the old Ming dynasty story was transformed into a phantasmagoric, postmodern opera studded with archetypal images and ancient symbols. The naughty monkey king, hero of the original version, shared the stage with a 20th-century Taipei man desperately searching for a U.S. passport. One scene was played out under a huge Buddha's face with the equation e=mc2 etched on his forehead. Two singer-narrators were poised on each side of the stage, one drinking Western coffee, the other sipping Chinese tea. Lai called his production a "journey to the West in the Chinese mind". It was only the most recent piece of evidence that Taiwan is creating the boldest Chinese art in Asia today.
——"A New-Model Monkey King", Newsweek, 2/2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