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怪譚

台灣是個超現實的藝術裝置作品



一個神經兮兮的人站在台上,跟我們說他要說一個故事,關於一個神經兮兮的人,這個人人格分裂了,所以經常不知道他自己是誰,而說書人經常提醒我們說,這絕對不是他的故事,是他朋友的故事,但是他的朋友很可憐,想到這兒他又會掉淚……

導演:賴聲川

編劇:賴聲川規劃,與李立群共同構思完成之劇場創作

演員:
李立群(李發、影像中的李發、影像中的老人)

舞台設計:劉培能
燈光設計:謝寅龍
服裝及造型設計:黃嘉純
影像設計及製作:杜可風(Christopher Doyle)
舞台監督:劉培能
燈光技術指導:鄭國揚
音效技術暨製作:楊家明
影像執行:程健雄

製作人:丁乃竺
執行製作:曾珍妮

世界首演:4/25/91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巡迴演出:
台北、台中、中壢、高雄、基隆、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演出場次:24場
觀賞人次:約 22,000人

版權所有:賴聲川、李立群

《台灣怪譚》是李立群,用「單口相聲」演出的。舞台設計上又結合了電視的影像設計。李立群演一個個性不穩定的人,在台上以一些日常生活的小例子,來影射目前的社會及政治事件。他從立法院,談到KTV,從KTV又轉到環保問題。用「岔題」方式的「脫口秀」演出。沒有一則中心發展之主線,正反應出我們生活的瑣碎無章。只有在李立群與「卡拉哈哈」之相聲伴「說」帶對話時─他和他自己的影像講話及搭腔時─回到「對口相聲」的節奏。但自言自語,自嘲自諷的確是高難度的表演,非像李立群一樣第一流的演員不能勝任。
——楊萬運,”此"譚" 祇台灣有”,民生報,4/27/91

《台灣怪譚》讓李立群走入戲劇生涯的另一階段,也讓單口表演在台灣找到新的定位。
——曾清嫣,"李立群揮舞滑稽的利劍",聯合報,5/7/91

我們一直在尋找一種語言,一種屬於現代中國人的劇場語言。在這尋找及試驗的過程中,那曾經在台灣死亡過的傳統表演藝術「相聲」,發揮了不少功能。在《那一夜》和《這一夜》中,我們很自由的挖出了對口相聲的各種面貌;我們創造了一些酷似傳統相聲的段子(像<電視與我>),也做了一些完全違反傳統規則(<終點站>)或傳統技巧(<四郎探親>)的段子。對口相聲已經像我們老朋友一樣了,可以任意接受我們的發揮及轉化。

「單口相聲」是另外一個世界。在中國傳統中,「單口」相聲一直存在,但一直不是很得到充分的發展。我自己聽一些老單口段子時,時常覺得有些彆扭,有時覺得中國人的相聲相當依靠兩個演員互動關係中所造成的主講、搭腔,講者、聽者關係。……

好幾年前,李立群就興起念頭要一個人從頭到尾演完一齣戲。我想他是很想考驗自己的極限吧。我也接受了這麼一個挑戰,我們兩人曾一起發展過兩個不同的構想︰一個是關於作家老舍之死,一個是關於傳統大鼓說唱藝術。這兩個構想都曾認真發展過,然後擱置,大家忙於眼前的其他事。

去年來了一個靈感;其實是一個畫面︰一個個性不穩定的人,在台上說書,一直岔題,談了一個晚上奇奇怪怪的事。這個劇場畫面吸引了我們,我們兩個開始工作。從《三國》、《水滸》開始,很容易就跨到立法院,KTV。從KTV,我們得到了更清楚的靈感,關於台灣人的一種必然分裂的個性。再參考《聊齋》,這靈感就完成了,這劇場畫面在我們鬧中成立了︰一個人在講一個故事,叫《台灣怪譚》,關於一個分裂的人。
——賴聲川,"「單口相聲」與《台灣怪譚》"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和《這一夜,誰來說相聲?》是劇場表演及相聲在台灣的里程碑和新標竿。對口相聲一逗一捧,二人搭檔可以使敘述非常之精簡及流暢;單口相聲「失落了另一半」,難度非常高,演員對應角色的「層次」最為重要。
——馮翊綱,"那一夜,他「分裂」了"

 
© 2024 Performance Workshop | 15F, No.81, XinTai 5th Road Sec 1, XiZhi District, New Taipei City
©【表演工作坊】| 221 新北市汐止區新台五路一段81號15樓
TEL: (02) 2698-2323 | FAX: (02) 2698-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