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戀桃花源 (1991)
【表坊】第一次重演任何戲,立即創造經典的傳奇
華人劇場永恆的經典
一九八六年三月三日首演的《暗戀桃花源》出乎任何人的想像,創造出比《那一夜》更神奇的劇場魔法,日後成為無數觀眾難以忘懷的經典作品。
《暗戀桃花源》開出了一朵特殊的花朵,紀念一個特殊悲情的時代。同時並置在台上的是時裝與古裝、時事與古典文學、悲劇與喜劇、瘋狂的笑聲與寧靜的淚水。一部以干擾為原動力的拼貼作品,寫出自己的新文法,也突然給了正在萌芽的台灣新劇場重量、高度、成熟度。這一齣由時裝悲劇和古裝喜劇交織而成的複雜作品,孕含了豐富的時代意義和人性中共同的夢想和無奈。兩個劇團因誤會而同時在劇場中彩排,在嚴肅氣氛中不斷鬧出笑話,而在打鬧中又牽引出許多嚴肅的主題。
一九八六年賴聲川帶領創做的首演以來,不論是透過多次台灣的重演及國際巡迴,或是享譽國際的電影,或是在大陸未經授權的演出或盜版影碟,以及2006年開始在北京正式巡演的大陸版或2007年在美國演出的英文版,無數觀眾已經接受了這奇特作品的魔法,因此而改變了對劇場、對藝術,乃至於對人生的看法。而談到百年來的華文戲劇經典作品,《暗戀桃花源》已經在學者眼中與《茶館》和《雷雨》相提並論。
一九八六年的首演,引起比《那一夜》更轟動的場面。台北原計演十二場,結果場場暴滿;加演四場;加中南部七場,共計二十三場,打破了《那一夜》的連演記錄,當年黃牛票可以賣到2000元,許多人都是因此第一次進劇場看舞台劇。
導演:賴聲川
編劇:賴聲川規劃,與李立群共同構思完成之劇場創作
演員:《暗戀》
金士傑 飾 江濱柳
丁乃竺 飾 雲之凡
管管 飾 導演
施心慧 飾 護士
金士會 飾 江太太
《桃花源》
李立群 飾 老陶
劉靜敏 飾 春花
顧寶明 飾 袁老板
(戲中戲之外)
陳玉慧 飾 陌生女子
游安順 飾 順子
蘇妧玲 飾 劇場主管
張一成 飾 畫家
汪惠齡 飾 老汪
舞台及燈光設計:聶光炎
服裝及造型設計:靳萍萍
舞台監督:鍾寶善
技術指導:張一成、周凱
舞台執行:汪惠齡
排演助理暨即興創作記錄:施心慧
製作人:丁乃竺
執行製作:藍大鵬
世界首演:3/3/86 台北國立藝術館
巡迴演出:
基隆、台中、台南、高雄
演出場次:23場
觀賞人次:約 27,000人
版權所有:賴聲川、李立群
一九八六年的《暗戀桃花源》首演版,囊括了當時最精采的一批演員,如金士傑、李立群、顧寶明、丁乃竺、詩人管管、後來創辦「優劇場」的劉靜敏、以及從劇場導演過渡到《聯合報》駐歐特派員和小說家的陳玉慧等人。劇中,排練悲劇《暗戀》和排練喜劇《桃花源》的兩個不同劇團,陰錯陽差地必須輪流使用同一個舞台。最後,兩團甚至像合唱團二重唱似地共用舞台「演出」。看完戲的觀眾,完全明白「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意義是什麼。
----李立亨,「二齣戲,十五年」,於《文化視窗》第39期,2002年3月
賴聲川的戲,往往不是打內容裡面直接訴諸觀眾的感動。而總是在一場精彩、機智的辯證過程中,誘人無法抗拒的一步一步走進他的世界,終至完全投降。
——朱天文"一個舞臺兩齣戲",《中國時報》,3/10/86
北京現代舞團的高豔津子曾說:「只給觀眾一個答案的作品,是最不好的作品。」如果以此標準來衡量,《暗戀桃花源》無疑是一部好得超乎人們想像力的作品。因為在創作之初,實在是沒有人能夠預知,它為觀眾留下了那麼多的可能性和想像空間。賴聲川所領導的「集體即興創作」模式,也足以因此劇而在世界的當代戲劇史及學術史上佔據極特殊的一個位置。
----水晶,「那些永遠的追問與探尋」,《讀庫》第六期,北京,2006。
舞臺劇《暗戀桃花源》頗受重視,藝術館成天接到觀眾電話詢問賣票情況,使得藝術館單位不堪其擾,根本無法工作,索性裝了個電話錄音,把導演賴聲川老婆丁乃竺電腦公司的電話號碼告知,轉路問詢。這下子,丁乃竺的電腦公司變成電信局,昨天一天共接五百通電話,所有工作停頓無法進行。他們在商量︰再裝個電話錄音,只是不知道該把電話號碼轉到何方。
——景小佩,《民生報》,3/5/86
《暗》劇演員金士傑,前天接到教育召集令,立刻向【表演工作坊】表明,可能無法參加演出,使得工作人員急如熱鍋上螞蟻,後經工作人員與文工會主任宋楚瑜聯繫,宋楚瑜答應代金士傑辦理暫緩征召,昨天得以順利演出。
——"暗戀桃花源差點開天窗",《聯合報》,3/9/86
《暗》劇既有實驗劇的用心和創意,又有通俗劇的娛樂效果。單就故事情節來看,這戲基本上不過是普普通通的懷舊病加男女三角關係的混合體。可是,別具一格的編劇和導演,加上一等一的演技,卻使這麼一個通俗故事變成生動、嚴謹、有趣又有意義的戲。……
詮釋這戲也不是非把視界弄狹窄、非把著眼點硬按在當代史上的臺灣與大陸不可。「暗戀」與「桃花源」一古一今,未嘗不是在訴說一個古今皆然的矛盾心理。古今人人求桃花源,只是有人身在其中,偏到他處尋。這麼詮釋的話,不只「桃花源」,根本整齣《暗戀桃花源》就是寓言劇。
——劉光極,"兩處桃花源‧一樣錯戀",《當代》創刊號,1986
【表演工作坊】《暗戀桃花源》繼《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之後,再度造成轟動,連續十六場均為滿座,十八日至二十日的加演,出現高達兩千元一張的黃牛票,是此間舞臺劇前所未見的。
——"暗戀桃花源連連滿場,黃牛票賣到一張兩千",《中國時報》
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五日於國家戲劇院演出的《暗戀桃花源》,是【表演工作坊】首度重演自己以往的作品。由賴聲川編導,金士傑、林青霞、李立群、丁乃箏、顧寶明、蕭艾等人重新演出,除於全省巡迴演出,並至美國、香港演出,轟動的程度不亞於1986首演。以台北演出為例,國家戲劇院門票早在演出前一個月售罄,李登輝總統也前來觀賞。有一夜,國家戲劇院總統包廂幾乎坐滿中華民國內閣。而影星林青霞之參與演出雲之凡一角,更成為各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巡迴至海外更是受到廣泛之迴響。美國國際日報稱《暗戀桃花源》為中國當代舞台劇藝術的精品,紐約僑報評論說:「該劇除當之無愧的在世界舞台上佔一席位外,在號稱戲劇之都的紐約上演,更使不少百老匯上的演出黯然失色。」
導演:賴聲川
編劇:賴聲川規劃,與李立群共同構思完成之劇場創作
演員:
《暗戀》
林青霞 飾 雲之凡(台北、香港夜場)
蕭 艾 飾 雲之凡(其他場次)
金士傑 飾 江濱柳
丁 仲 飾 導演
陳立美 飾 護士
林麗卿 飾 江太太
《桃花源》
李立群 飾 老陶
丁乃箏 飾 春花
顧寶明 飾 袁老板
(戲中戲之外)
劉亮佐 飾 順子
李偉惠 飾 陌生女子
程健雄 飾 管理員
林麗欽 飾 畫家
舞台及燈光設計:聶光炎
原創美術:陳朝寶
服裝及造型設計:黃嘉純
服裝及造型設計顧問:張叔平
舞台監督暨技術指導:劉培能
舞台技術暨製作:張一成
燈光技術指導:謝寅龍
音效技術暨執行:楊家明
排演助理:劉亮佐、李耀華
助理服裝設計:竇騰璜、李俐玲
製作人:丁乃竺
執行製作:曾珍妮、楊惠如
世界首演:9/25/91 台北國家戲劇院
巡迴演出:
台中、台南市、高雄、南投、苗栗、中壢藝術館、紐約、舊金山、洛杉磯、香港
演出場次:42場
觀賞人次:約53000人
版權所有:賴聲川、李立群
林青霞︰拍電影多年,沒有大的突破,許多爛戲來找我,對白、表情都不是我要的,合作起來非常痛苦。……而當我接到《暗戀桃花源》劇本時,很驚訝這麼複雜的劇情,竟可以處理的這麼乾淨俐落。劇情發展環環相扣,除了可以激發演員情緒的共鳴外,感情也自然地被帶入。……
我一直很細心地觀察他們如何演戲、排戲,也很高興成為【表演工作坊】的一份子,每天要去排戲,都像小時候背書包上學般快樂。
——"拍爛戲非常痛苦,上了舞臺自己剪輯配音",時報週刊,9/8-9/14/91
【表演工作坊】睽違劇場五年之久的舞臺劇,昨天晚上在國家戲劇院再度上演。近年來已成為兩廳院常客的李登輝總統,昨晚也蒞臨觀賞,與全場爆滿的觀眾沉浸於《暗》劇忽悲忽喜的情節之中。行政院長郝柏村一同前往觀賞。
——趙雅芬,"李總統昨探《暗戀桃花源》",中國時報,9/26/91
獨特的結構,人人觸及的主題,一陰一陽的對比,爐火純青的演技,這一切把《暗戀桃花源》推到中國當代舞臺劇藝術的高峰。
——吳琦幸,國際日報,"人生大舞臺‧舞臺小人生,暗戀桃花源‧觀眾笑自己",11/10/91
著名小說家鐘阿誠在看過之後頗有佳評︰「我認為這部戲還原了人類原始演戲的動機--就是嬉笑玩樂。他們故意以這種方式來顯現人生的荒誕,同時也故意不裝腔作勢,反而在諷刺那些嚴肅而沈重的東西。阿誠對他們說︰「你們的水平只會比北京人藝的高,不會比他們低」
——卜大中,"暗戀桃花源迷倒洛城僑胞",中國時報,11/20/91
賴聲川選擇了一個很不通俗的表現方法,或許會予人標新立異之感,其實是其來有自的,而最後他能通過這個險其的形式,引人沈入對生命真幻之間的反覆玩味,最常見的悲歡離合的情節,竟然受到罕見的衝擊,使觀眾在「荒謬」的形式中發現「真實」的人生與人性,這一點普遍的感受,確定了《暗戀桃花源》一劇及其作者的價值與地位。
——亮軒,"我們都是演員,也都是觀眾",中國時報,9/21/92
林青霞初演舞臺劇
——自立早報頭版頭條新聞,8/12/91
暗戀桃花源──讓貴族城市從此不再--信義計畫核心、碧綠純淨900坪中庭花園市中心稀有豪門宅第!!
——挹翠山林房地產廣告,9/20/91
經典再現,世紀末,再看一演
一九八六年三月的首演,一九九一年九月的重演,和一九九二年的電影版,【表演工作坊】選擇於世紀末前夕,第三度演出《暗戀桃花源》,讓大家「再看一眼」這齣時代經典之作,別具時代意義。
導演:賴聲川
編劇:賴聲川規劃,與李立群共同構思完成之劇場創作
演員:《暗戀》
金士傑 飾 江濱柳
蕭 艾 飾 雲之凡
林麗卿 飾 江太太
梅若穎 飾 護士
趙沛明 飾 導演
《桃花源》
趙自強 飾 老陶
丁乃箏 飾 春花、白袍女子
馮翊綱 飾 袁老闆、白袍男子
(戲中戲之外)
蔡燦得 飾 神秘女子
李建常 飾 順子(首演)
劉亮佐 飾 順子
謝東寧 飾 管理員
余威欣 飾 繪景師
劉培能 飾 舞台監督
舞台、燈光設計:聶光炎
服裝設計顧問:靳萍萍
原創音樂:板橋文夫、梅津和時
《許我向你看》:莊宏曲,嚴寬詞,周璇演唱
排演助理:戴若梅
動作指導:李建常
技術總監暨舞台監督:劉培能
繪景藝術指導:吳國清
燈光技術指導:方淥芸
音效剪接及執行:黃必瑋
服裝製作:顏良夙
梳化妝:呂淑貞
幻燈片攝影:劉振祥、賴聲川
舞臺製作:景翔舞臺設計有限公司
製作人:丁乃竺
劇團經理:謝明昌
執行製作:陳雅惠
演出:
台北、台中、中壢、新竹、高雄
演出場次:16場
觀賞人次:約26000人
版權所有:賴聲川、李立群
新世代劇場工作者鴻鴻說,舞台劇有逼近的特質,很難讓觀眾感動,但《暗》劇卻讓他哭得不能自己。《暗》劇成功結合喜悲劇形式,理性上劇場手法圓熟,感性上「每一個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永遠嚮往另一個世界,可以感動普遍所有人。
──”進劇場發現新感覺,暗戀桃花源元老新秀要締新紀錄”,《民生報》,6/25/99
平路很稱許表演工作坊重演《暗》劇,因為這顯示台灣終於體認到累積的意義。平路形容,此劇如水般的溫柔,它有一股頹廢的氣息,讓人體會到懷舊和反省的深層意義。
朱天文回憶當年在賴聲川丁乃竺加看排戲的過程,她說,現在的潮流是不斷在沖刷著舊有的記憶,而《暗》劇卻是盡一己之力在對抗被遺忘,因此,就像是「瀕臨絕種的動物」。
──”暗戀桃花源表坊重演”,《聯合報》,6/25/99
……經典怎麼形成、記憶怎麼累積、文化怎麼傳承,說白了,不就是一齣老戲的不斷重演、滿場觀眾的代代更迭嗎?……這麼深刻、這麼動人的表演藝術家,使台北這個城市竟也有了點浪漫的光環……
──龍應台,”台北手記”,《中國時報》,9/27/99
終於,真的是兩個劇團搶一個舞台!
2006年秋季在國家戲劇院上演的《暗戀桃花源》20週年紀念演出,特別邀請到「明華園」聯袂合作,一個是現代劇團,一個是傳統地方歌仔戲團,貨真價實的兩個專業劇團首度同台對陣。一文一武,一國語一台語,一時裝一古裝,一悲一喜。無論就創意呈現、藝術深度或話題性,都是又一次振奮人心的獨特劇場經驗。
11/12、11/13於台北巨蛋加演的兩場特別演出,已為這齣華語劇場經典作品再添三項紀錄:一、《暗戀桃花源》演出20年來的第一百場!二、《暗戀桃花源》第一百萬位觀眾誕生!三、《暗戀桃花源》是國內第一個在巨蛋演出的表演團體。
2006年底於內地推出『北京版』,2007年推出『越劇版』及『香港版』,並與中國國家話劇院及香港話劇團合作推出『兩岸三地版』,巡演至今已超越兩百場。同年於美國柏克萊大學演出『美國版』。
總導演:賴聲川
編劇:賴聲川規劃,與李立群共同構思完成之劇場創作
2006〈桃花源〉劇本改編:孫富叡
2006〈桃花源〉導演:劉光桐 陳勝在
身段動作指導:劉光桐
演員: 《暗戀》
尹昭德 飾 江濱柳
陳湘琪 飾 雲之凡
徐堰鈴 飾 江太太
賴梵耘 飾 護士
時一修 飾 導演
李羿萱 飾 導演助理
《桃花源》
陳勝在 飾 賴陶
鄭雅升 飾 春花、白衣女子
陳昭香 飾 袁老闆、白衣男子
陳昭瑋 飾 「問心」、「大塊」
王雅婷、許瀝月、張宜欣、闕辰芳 飾 仙女
梁朝凱 飾 繪景師
(戲中戲之外)
劉美鈺 飾 江濱柳
劉培能 飾 舞臺監督
黃聖凱 飾 劇場管理員
監製:丁乃竺
舞台設計:聶光炎 聶先聞
燈光設計:簡立人
原創服裝設計:張叔平
服裝設計暨製作:鈴鹿玉鈴 鈴鹿玉靜
攝影作品:鄭桑溪 鄧南光 王志偉
影像設計暨製作:王志偉 聶先聞 陳瓊珠
【暗戀】原創音樂設計:板橋文夫 梅津和時
【桃花源】音樂設計:陳孟亮
【桃花源】鑼鼓設計:莊步超
【桃花源】文場:陳孟亮 姬禹丞 姬沛瑩 呂冠儀
【桃花源】武場:莊步超 陳劭竑 劉堯淵 吳承翰 黃建銘
製作人:謝明昌
技術總監暨舞台監督:劉培能
舞台技術指導:黃聖凱
燈光技術指導:方淥芸 林思甄
電腦燈程式設計:程遠慧
燈光設計助理:鄧振威
排演助理:楊舒婷 李羿萱
服裝管理:劉光和
道具管理:李羿萱
音效執行:陳祥純
明華園團長:陳勝福
【桃花源】執行製作:蔡麗君
【桃花源】行政執行:劉乃瑄 孫珮娟
【桃花源】字幕設計.執行:廖芳儀 劉乃瑄 孫珮娟
燈光暨舞台技術組:
王韻淳 白丞崴 吳旭晃 林怡潔 周英傑 卓怡萱
梁朝凱 許志偉 張廷仲 黃祿宇 景瑞年 劉興海
謝淑雯 謝建偉 韓凱 ( 按姓名筆劃序 )
巡迴部份場次舞台燈光執行:吳宗憲 郭安驥 黃兆裕 廖惇根 廖淯浚
音響工程:穩立舞臺音響燈光工程有限公司
舞臺製作:景翔舞台設計有限公司
燈光器材租借:雲頂燈光有限公司(電腦燈部分) 聚光燈光公司(所有巡迴場地)
【表演工作坊】
劇團經理:謝明昌
校園活動主任:丁昱文
行政會計:翟慧蘭
宣傳:劉士禎
票務執行:徐允辰
執行製作助理:劉榮榮
企劃統籌:侯淑儀
網站管理:張任余
程式設計:張凱程
平面攝影:王志偉
世界首演:9/1/2006台北國家戲劇院
巡迴演出:
台南、新竹、中壢、台中、高雄、新加坡
演出場次:25場
觀賞人次:約42000人
版權所有:賴聲川、李立群